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会动态
前沿动态
 

关注关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CSSR公众号

 

关注关注空间科学学报公众号

2022年科技工作者日暨科技周 | “最美科技工作者”丁瑞军:破封锁,挑重担,“智造”中国航天工程“红外芯”
发布时间: 2022年5月26日

 

丁瑞军,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实验室主任,红外光电探测器专家。

 

 

 

主要事迹

      ✦     

 

丁瑞军同志是我国红外光电探测器专家,深耕领域三十余载,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风采。作为我国第二代、第三代红外探测器研制的引领者与实践者,带领团队“智造”出我国亟需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打破了重大航天工程中“红外芯”器件禁运、技术封锁的卡脖子局面。负责制定了国家标准“红外焦平面阵列特性参数测试方法”。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突出贡献1 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突出贡献)、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突出贡献)、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科院先进科技工作者、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奖特别贡献奖等荣誉。

 

1. 全自主创新、逐梦前行,实现了红外焦平面技术的重大突破

红外焦平面是航天遥感探测的核心器件,国外禁运、技术封锁。红外焦平面器件研制是涉及半导体材料制备、芯片设计加工、深低温读出集成电路研制、及封装测试等多学科、多技术集成。在红外焦平面器件技术发展上,丁瑞军通过对碲镉汞红外焦平面器件、深低温大规模读出电路技术的深入研究,解决了红外焦平面器件设计和工艺、低噪声CMOS 读出电路深低温仿真和设计等技术关键,并独创性提出了用开关矩阵方法提升探测器信噪比的读出电路结构,为提高红外系统的性能提供了新的方法。研制出1k×1k、2k×2k 红外焦平面器件,实现了国内首次演示和技术可行性验证,取得了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技术重大突破。

 

2. 破技术封锁、勇挑重担,解决了航天红外焦平面“卡脖子”难题

丁瑞军带领团队逐步建立了航天红外焦平面技术体系,承担了十几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面向航天应用的第二代高端红外焦平面工作波段覆盖了从短波红外直至12.5微米长波,已成功在轨应用;突破了以千万像素级焦平面器件为代表的第三代红外焦平面技术,应用于新一代红外探测系统,推动了我国 “航天慧眼”的跨越式发展。在技术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实现了超长线列、大面阵红外焦平面器件的工程化,成功应用于天宫一号/二号、高分五号、资源/环境卫星、风云4 号气象卫星、天问一号等重大工程中。碲镉汞红外焦平面在2005 年在轨应用,开创了我国红外焦平面航天应用的新纪元。研制的1500 元长波红外焦平面的空间应用,使我国第一次拥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红外对地观测能力。研制出长波12.5 微米红外焦平面,获得了国内首张8~12.5 微米的红外推扫成像图片,提升了低温目标探测灵敏度和大气环境探测能力。他负责研制的硅基碲镉汞大面阵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已在航天应用,实现了航天工程用大面阵红外探测器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高性能红外焦平面器件的战略封锁,为我国独立的空间红外遥感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重教书育人、凝心聚力,打造了一支奋发向上的红外科技国家队

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丁瑞军为研究生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博士生导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将知识和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无论科研工作多繁忙,总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循循善诱、悉心指导,启发学生思考。常教导学生,做科研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其次要心态平和、甘于寂寞,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为现实。面对红外探测器应用新的要求和任务,丁瑞军强化实验室的发展战略,将原来以技术研发为主的管理模式改为研发和工程制造并举的模式。他言传身教、身先士卒,一批中青年科技人员已成长为红外焦平面技术领域科研工作的主力军。

 

科技报国是丁瑞军一生的追求目标,用实际行动践行“国家队”、“国家人”的使命与担当。30多年来,他始终攀登在红外焦平面技术的高峰中,只有始点,没有终点。

 

图片

 

感人故事

 

1. 亲历亲为、身先士卒、勇挑重担

丁瑞军同志对自己严格要求、主动担当,时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埋头苦干,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工作加班加点,常年累月扑在实验室。超大面阵红外探测器是新一代高性能遥感装备的核心器件,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卡脖子技术。丁瑞军同志在2k×2k 大面阵碲镉汞红外芯片项目攻关期间,奋战在第一线,连续工作几个月,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压力和加班导致他晕倒在办公室,经由救护车送至医院救治。第二天,正当同志们还在为他的身体担心时,他不顾身体状况,又出现在实验室里继续奋战。丁瑞军忘我的工作精神感染并带动着的项目组和部门里的每一位成员,在他带领下,项目组超预期完成了超大面阵红外探测器的研制工作,为某航天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器件支撑。

丁瑞军同志常年在实验室一线,从不摆架子,与实验室研究人员并肩作战,手把手地带人进行试验或理论技术分析,常常协助试验人员,搬运较重的探测器组件,记录测试数据等。在2022 年上海疫情封控期间,丁瑞军同志不顾年龄和身体,为按时完成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吃睡在办公室,坚守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并作为志愿者参与为全所留守园区工作的科研人员服务。

 

2. 吃苦耐劳、刻苦专研、言传身教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丁瑞军同志凭借着他在红外探测器、读出集成电路的学术底蕴和丰富工程项目经验,多次力挽狂澜,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确保工程项目的按时交付完成。

2021 年春节前,实验室仍然是一如既往地忙碌着。大家都想在假期之前对项目的情况有个清晰把握,丁老师也是全程跟踪与指导。最后一天,同事们做好实验室卫生,确保设备用电安全后等待着春节的到来。下午三点多,丁老师忙完其他工作又来到实验室,跟同事说:“现在设备空下来了,心静下来了,咱们再把某重大航天工程红外焦平面新流片的电路芯片测试验证一下”,其实同志们看到丁老师来的时候心里已经做好了继续工作的准备。不知不觉中,已经7 点多,丁老师暖心地对同事们说“工作一年挺辛苦的,要过年了,大家今天早点回家吧,我来调试复核,明天我再过来”。果不其然,第二天丁老师又来工作调试完成了探测器正确的工作状态。

在业务骨干人员的培养上,大胆放手,鼓励大家向前冲,注重独立性培养,锻炼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大困难问题上给与点拨和帮助,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人员,有力保障了我国航天红外探测器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