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会动态
前沿动态
 

关注关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CSSR公众号

 

关注关注空间科学学报公众号

青托人才成长故事—卢亮:积跬步、至千里
发布时间: 2022年4月26日

简介

卢亮,博士,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研究员,主要围绕航天特因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分子机制及防护效应等重要问题进行攻关,为空间站任务人体健康防护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托举期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空间站工程航天医学实验项目、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等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5篇、会议论文2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1项,申请软件著作权7项; 2019年12月晋升为副研究员;于2021年6月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系统工程高级研修班并顺利结业。

 

积跬步、至千里

 

被托举人卢亮,1988年1月生人,博士学历。201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生物信息学专业,导师贺福初院士;现就职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航天医学。

在载人航天领域,强调万无一失,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落实在行动中,意味着每一处细小的环节,都需要付出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推演、多角度核验,这是枯燥的,多数情况下也是无功而返的,但就是这种勇于担当、细致入微的精神,确保了万无一失不止停留于纸面,下面介绍两则发生在卢亮身上的小故事:

(1)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关注度高一方面是认可,另一方面则是压力,在这份机遇与挑战面前,卢亮勇于承担重任,体现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2018年3月19日,我国空间站任务航天医学实验领域第一批项目指南正式对外发布,邀请国内从事相关项目的科研实体参加竞争择优。卢亮主持的项目“基于人体血液表观遗传学的多生理系统相关性及健康风险预测研究”对标“长期失重生理效应研究”主题、“长期失重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与防护技术研究”方向进行申报,2018年8月7日,该项目在立项答辩中排名第一入选。项目自立项以来,卢亮先后参加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撰写技术报告十余份。载人航天领域不容有失,任何一个细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确保不出现任何问题,这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是一种锤炼。卢亮勇于面对挑战、直面繁重的型号任务,将自身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牢记中国科协强化责任意识的嘱托,不辜负青年托举工程的帮助和扶持。

(2)在长达90天的人体头低位模拟失重实验中,面对36名志愿者5个时间点共计180例样本的DNA甲基化芯片检测结果,卢亮深知实验数据的宝贵,不可浪费实验组织者的心血和志愿者的付出,采用十余种不同的质控分析方法反复对数据质量进行验证,不满足于现有单一质控流程对数据质量的把控,终于在PCA分析结果中发现了异常:4例样本的个体来源出现了两两成对的偏差。而这样的偏差究竟属于错误还是误差,卢亮与检测公司存在分歧,最终通过沟通,决定采用双方公认的基于SNP位点的DNA甲基化分析方法,在无法增加其他检测数据的条件下,通过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最终证实了偏差来源于错误,具体为2对共计4例样本的编号出现了颠倒,追溯原因为,公司检测人员识别手写数字编号时发生错误,而送测样本为机打标签,进一步确定了手写识别错误发生在检测人员抽提DNA并分装标记的环节。这一发现,首先保证了本次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对于今后开展航天医学实验数据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航天医学实验数据特点之一是小样本的时序数据,需格外注意该问题的发生,否则会严重影响分析结果。该发现补充了标准DNA甲基化质控分析流程,新增样本个体来源一致性分析环节,确保在今后的天基、地基实验中可以识别样本个体来源一致性出现错误的情况,具有指导意义。

这些成长故事反映了卢亮在科研工作中勇于担当、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是其宝贵的品质,也是祖国载人航天领域科研人员的一个缩影,感谢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对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扶持,帮助他们将这种精神落实到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并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