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会动态
前沿动态
 

关注关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CSSR公众号

 

关注关注空间科学学报公众号

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 2019年7月16日

  在学会领导的领导下,依靠各理事单位和会员单位的积极支持,依靠全体会员和广大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的全面参与,2010年主要完成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学会学术交流功能,不断提升学术交流水平

1、各专业委员会高度重视学术交流工作,不断提高学术交流质量

   今年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分别召开了“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与工作会议”、“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中高层大气物理研究与应用专题研讨会”、“第八届成像光谱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空间生命科学现状及未来发展展望研讨会”、2010年空间机电与光学学术交流会”、“第23次空间探测学术会议”。

    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在昆明理工大学召开的学术交流会上,以郭景坤院士等几位材料领域知名科学家的大会报告吸引了理工大学200多名师生参会,既扩大了学会的知名度,又为培养后继人才奠定了基础;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遥感应用研究所、上海市红外与遥感学会、上海航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国家海洋局海洋第二研究所举办的“第八届成像光谱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是每两年一次的系列专题研讨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参会单位和代表最多的一次;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在西昌召开的“中高层大气物理研究与应用专题研讨会”是以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的专题研讨会,表明了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发展势头和空间物理队伍的壮大与成长。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在西宁召开的“空间生命科学现状及未来发展展望研讨会”上,南昌大学余万霞教授就“南极考察队员生物钟健康保健”作了精彩报告,引起与会代表的很大兴趣,并为航天员长期在空间站工作提供很好的借鉴;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在厦门召开的“23届空间探测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涉及了空间探测各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载人航天、嫦娥工程、火星探测、空间科学、空间天文、对地观测及空间探测相关技术等专业领域,收录论文180余篇,代表近200人;空间机电和光学专业委员会在安徽合肥召开的“2010年学术交流会”有两个特点:一是安排了“院士报告专场会”,报告展示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受到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二是吸引企业单位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避免了以往学术交流局限于研究院所的现象。空间机电和光学专业委员会根据自身学科领域的特点,通过企业的参与,科研院所学术与企业学术交融,使得理论与实际更好结合,同时也得到相关企业对学会活动的支持。

以上会议收录论文报告417多篇,与会代表约680人(包括大学学生)。

专业委员会除组织召开大中型的学术交流外,还针对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前沿领域开展小型的研讨会。如空间天文专业委员会针对国际上热门的暗物质研究,就我国暗物质探测计划与各合作单位举办了多次研讨会。

2.促进交叉学术活动,推动跨学科的合作

20108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扩大会议,会议期间开展了综合性的学术活动,各专业委员会就本领域的学科研究进展、成果、发展前景等做了大会交流。大会报告题目分别是: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效应、人类载人登火星的准备―火星500项目进展、微重力流体物理与航天工程应用、中国空间天文最新发展概要、高性能陶瓷材料在空间发动机中的应用、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展望、空间生命起源与进化研究发展、我国空间站应用深化论证情况和启示、国际月球与行星探测的一些思考、子午工程最新进展及下一步规划、美国新的国家空间政策浅析与思考。学科综述报告的精彩演讲赢得了与会代表的赞赏。本次理事会议所安排的学术交流,起到学科交叉、沟通信息、提升学术交流层次的作用。

3.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国际影响

空间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和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委托常务理事、国际宇航院院士庄逢源教授负责组织了511-27日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报告会,会议特邀请了国际宇航院(IAA)院士Dr. Gerda Horneck(德国航天局,航天医学研究所)进行系列学术讲座。

20107月我会顾逸东理事长、吴季副理事长及部分常务理事、理事和会员约100多人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COSPAR大会。吴季副理事长当选为COSPAR副主席,这是我国首位科学家成为COSPAR这个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广泛代表性的空间研究组织的领导成员COSPAR成立50多年来,是欧洲、美国以外的科学家首次担任该组织副主席,充分表明了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成就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我国科学家当选,对于今后我国空间科学研究领域在该国际组织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促进我国空间科学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与其他国家的国际空间合作,都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1092224日在日本仙台成功召开了第八届中-日-韩微重力科学研讨会及亚洲微重力科学预备会。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NSMSA)、日本微重力应用学会(JASMA)和韩国微重力协会(KMS)联合主办。Katsuo Tsukamoto教授(日本Tohoku University)、我会常务理事刘秋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Chi-Hwan Lee教授(韩国Inha University)担任会议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微重力重点实验室赵建福研究员担任会议组织委员会副秘书长。

本届会议是继2008年在中国杭州召开的第七届中日微重力科学研讨会之后,首次召开的亚洲地区的微重力科学多边学术会议。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参会代表共计180多名(其中中国参会代表52人),宣读论文140余篇,其中包括大会邀请报告9篇、张贴报告40余篇,超过了历届中-日微重力会议的规模。欧洲空间局(ESA)微重力科学计划负责人Olivier Minster博士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共组织了3场大会报告和20个专题分组报告会,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基础物理、实验技术与设施、空间科学与探测及超高重力科学等方面。会议报告全面反映了近年来中、日、韩等国在微重力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国际合作动态。

各专业委员会根据自身的科研需求广泛地邀请国外科学家来华交流,或出访交流,这样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地与国外同行建立了关系,既树立了形象又扩大了影响。

4.海峡两岸学术交流

2010101016-23日在台湾台北市中坜渴望会馆举办了“第九届海峡两岸空间/太空科学研讨会”,这次会议是由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和成功大学主办,台湾科学委员会、台湾科学委员会地科中心、台湾太空中心、太空科学学会等协办。台湾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及来自大陆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等的代表近100参加了会议,其中大陆代表约40人。会议收录论文报告89篇,大会交流3篇,分组交流77篇,壁报交流9篇。

开展“海峡两岸太空/空间科学研讨会”的目的是促进和加强两岸以及海外华裔科学家在太空/空间科学与应用方面的学术交流,密切两岸以及海外华裔科学家之间的关系,为两岸科学家及海外华裔科学家提供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一个平台,共同为发展海峡两岸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二、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和青少年对空间科学的认知

科普工作是我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理事会的重视下,在科普工作委员会及热心于科普工作的会员努力下,各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其主要科普途径是:

1我会与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小学共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青少年科技活动实践基地”,每年都举办具有特点的科普活动。

2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普教育资源开展科普活动。各专业委员会和广大会员充分利用挂靠单位和所在单位的科普资源开展科普活动。如:中科院空间中心、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除专题科普外,每年都举办全国性的“公众科普日”;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利用航天员训练设施、载人航天技术平台和现代传播手段,在普及科技知识的同时,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传播。他们积极与《航天员》杂志联合举办航天员体验营,构建开展科普活动的平台和基地,让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在载人航天环境实践中感悟知识魅力,领会科学思想。

    今年世博会在上海隆重举办,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遥感专业委员会结合世博会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取得很好的科普效果。

3专业委员会在召开学术会议期间,在当地开展科普讲座活动。

4我会有许多热心于科普工作的专家学者积极投入到科普教育活动中。如潘厚任、张厚英、徐文耀研究员等作为中科院科普报告团成员,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和统一安排下,2010年在全国60多个市、县、区巡回报告221场,现场听众(不含转播)达9万人。

5结合我国空间工程的实施开展科普活动。欧阳自远院士、叶培建院士、顾逸东院士、赵玉芬院士、刘振兴院士、童庆禧院士、胡文瑞院士、姜景山院士、魏奉思院士、王家骐院士、薛永祺院士等,肖佐教授、吴季研究员、陈善广研究员、刘志恒研究员、庄逢源教授、李莹辉研究员、王赤研究员、万卫星研究员等一批老中青科学家、专家,结合我国载人工程的“神舟”载人飞船、与欧空局合作的“双星计划”、探月工程的“嫦娥一号、二号”等取得的巨大成功,为大学、研究院所、媒体、地方省市等做了多场科普报告。另外,我会还有一批年轻科研人员活跃在科普工作第一线。例如:科学院今年开展的“科技教育-科学主题课程”活动中,京区各所都有中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向北京中学生进行科普演讲。 

三、积极参与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研究

近几年正是我国空间科学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也是我国落实与空间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制定十二五规划和更长时期发展战略研究等活动十分频繁的阶段,学会领导、理事及广大会员积极主动参与了相关工作。虽然他们不是以学会的名义,但作为学会会员在重大工程论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如:

载人航天发展战略规划和深化论证:学会领导牵头和广大会员积极参加了国家重大专项载人航天后续工程(载人空间站)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深入开展了微重力科学(包括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基础物理)、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物理与环境、空间天文、空间地球科学等领域的深化论证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创新性的项目建议。

月球探测二三步规划和方案工作:学会领导牵头和广大会员积极参加了国家重大专项探月工程二三期规划和方案工作,开展了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需求研究,提交了有效载荷、VLBI与地面应用系统的技术方案和总体设计,并得到采纳成为工程实施的基础。在探月三期论证中我会会员提出了科学目标、月球采样、载荷需求和月球返回样品的处理、制备、存储和分析等方案,成为工程论证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学报工作,取得成效

为更进一步推动期刊质量的不断提升与长足发展,《空间科学学报》编辑部于今年428日组织了部分编委的座谈会。通过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讨论了有关学报发展与提升的相关问题及策略,并采取以下措施:

1除接收自由投稿外,要进一步重视组稿,有侧重、有目标的组织稿件。

2学报版面形式上的创新改进。具体实施措施主要包括目录分栏,通过专业分栏,明确专业收录范围。

3明确编委职责,量化任务指标。

4鉴于学报的交叉学科性质及其在地学和航空航天类的排名状况,对于从地学类到航空航天类变更期刊学科分类的可行性及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进行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5进一步缩短期刊的出版、审稿录用周期,研究通过学报网络平台扩大宣传以及实现信息发布的可行性。

 

五、通过加强学会组织工作,提升学会服务能力

    各专业委员会为了配合学会召开的理事扩大会议,召开了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就换届的相关事宜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安排,在理事扩大会议上进言献策,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开展会员服务活动日,以不同的形式、规模举办多种多样的会员活动,并在上海、长春建立会员服务站,为会员搭建联谊平台。今年的会员活动日重点是举办系列的学术活动,活动内容:结合重大工程项目,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的科普讲座、青年科学家之间的学术沙龙、空间科学知识竞赛等。今年在北京、上海、长春分别举办了八场活动。

今年8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扩大会议,就明年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听取了广大理事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明年的“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筹备作了相应部署。专业委员会根据学会部署,召开了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就换届的有关事宜进行了安排。

学会办公室申请中国科协项目2,获得经费支持10万元,通过承担中国科协项目,提高了学会办公室组织、落实、完成项目的能力,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加强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网站建设,加快了实时信息发布,丰富网络服务内容。

在挂靠单位的支持下,改善了学会办公室的工作条件,并配置了必要的办公信息化设备。

加强学会会员网上注册工作,并于20108月举办了专业委员会主任和秘书的培训班。

积极向中国科协推荐人才,我会推荐的长光所任建岳研究员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截止2010年底,我会会员总人数约3300

 

六、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民间经济资源越来越雄厚,同时对在科技项目的投资欲望越来越大。我会云集了空间领域的众多科学家和专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民间科技咨询和合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我会与大连志和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科技咨询合作,拟在大连建立航天育种深加工基地和生产绿色环保农作物营养液。基地建设分三期,基地的前期建设正在筹备和办理相关手续。

 

2011年工作计划

 

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础上,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形式发展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发展观来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2011年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做好换届工作,确保“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年会”的顺利召开。

12011年是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会的换届年,之后,学会工作委员会和各专业委员会领导也需要换届调整,8月,我会拟在贵阳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年会”,按照科协的相关程序,筹备好大会的各项工作,确保“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年会”的顺利召开

为了做好换届工作和开好代表大会,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新一届理事会成员的推荐,新一届常务理事会成员的酝酿;

新一届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的推荐和协商;

新一届学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酝酿和推荐。

做好以上工作,需要本届理事会成员,各专业委员会委员、学会办公室和各专业委员会秘书通力协作,发扬民主,反复协商,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做到广大会员比较满意,为下一届学会工作迈上新台阶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在换届过程中,要注意学会组织发展的现状(会员、团体会员等),体现理事会和专业委员会组成的广泛性代表性,既重视老会员的积极性和骨干作用,又注意推荐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进入学会和专业委员会。

换届相关工作具体时间安排是:

2011128下午常务理事会讨论换届方案;

       2    向科协提出换届请示;

       3    由各专业委员会推荐理事

       4-5  筹备相关文件;召开常务理事会,审查通过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候选人单、所属专业委员会组成方案以及大会文件;完成学术年会筹备工作。

       6    向科协提出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的请示

     6-7月  完善相关文件

     8    召开空间科学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通过选举完成换届工作。

 

2、围绕“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切实加强学会自身建设,重点做好:

进一步加强与挂靠单位共建学会的关系,相互支持,互动合作;

密切与各理事单位、所属各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的联系与合作;

加强对学会专职人员的再教育和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继续推进注册会员制度;

继续加强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网站建设,加快实时信息发布,科普传播与宣传教育,丰富网络服务内容;

开展会员服务活动日,以不同的形式、规模举办多种多样的会员活动,为会员搭建联谊平台。提升团队协作精神;

积极申请科协资助的项目。

 

二、继续积极参与国家相关规划等的制定

我会在空间科学和技术领域有一大批学科带头人,我会将进一步组织、鼓励广大会员开展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战略研究,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种任务性和政策性的建议,在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发挥学会优势为国家制定空间科学政策和规划建言献策,如在国家空间政策、学科规划、学科布局等重要决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扩大学会影响力。

积极落实和完成“十二五”计划中的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

 

三、继续做好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工作

开展学术交流的目的是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加强合作,推动自主创新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搭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术交流质量与实效。2011年在专业委员会召开的专题学术交流会的基础上,重点推动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规范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提供质量高、水平高、影响大的学术平台。

开展民间国际科技交流活动,提高我国科学家国际学术地位,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发展同国外的科学技术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交往,树立我国科学家良好国际形象等。

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拓展国际组织和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海峡两岸在空间科学方面的合作:如我会吴季副理事长作为COSPAR副主席,可与国际上有关民间科技组织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承办好已确定的国际和海峡两岸的学术会议。如亚洲微重力会议、第四届国际空间物理科学大会等;配合空间中心办好第十届海峡两岸太空/空间科学研讨会。

加强与宇航学会等兄弟学会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国际学术交流,扩大学会影响。

积极支持鼓励我会科学家、专家进入国际民间科技组织担任相关职务。

 

四、加强科学普及力度,提高科普工作实效,

围绕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捍卫科学尊严,推广先进技术,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以科学家、专家与公众零距离互动为重点,加强科普工作力度,提高科普工作实效。

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利用现有资源,扩大科普教育范围,让公众零距离接触科研设备、科研成果及现代科研实验室,提高公众的客观认知。

继续加强与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小学共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青少年科技活动实践基地”。

进一步加强专业性科学传播和科普队伍建设,动员各专业委员会等渠道,积极组织并向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推荐科普教育人才。

 

五、精品期刊

学报工作在新的编委领导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尚未进入EISCI,仍需努力。2011年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早日进入EISCI夯实基础。

 

六、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我会与大连志和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大连建立航天育种深加工基地和生产绿色环保农作物营养液。推动该基地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并投产。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2011129

 

                                                        2011年1月28日京区常务理事会议